close

1.jpg

 

離開歐厝已中午了,下午一點半開始今年金門縣的重頭戲迓城隍爺活動,12點金城主要通道都管制車輛不能進入,我們提把車開到民權路外武廟附近停好,就在外武廟前等候開鑼,過了午後參加迓城隍爺的隊伍陸續來到外武廟集合,這空檔當然是不能閒著....拍啦!

 

2.jpg

 

你看連外國人士都來參與這次盛會

 

3.jpg

 

農曆四月十二日是金門縣「浯島城隍」的「遷治」紀念日;金城鎮有迎城隍活動,各鄉鎮的善男信女也都會輻輳於此。
城隍被列入朝廷祀典是在明代開國之初;明代洪武年間,金門已有城隍廟。金門島的城隍廟原本建在島西的「金門城」(舊金城),後來「分火」到金城(後浦),另建「浯島城隍廟」,稱為「遷治」-時間可能在清聖祖康熙年間平定台灣之後;原本在舊金城的城隍廟則被稱為「古地城隍廟」。

 

4.jpg

 

另外,位在金門島島東的金沙鎮則有田浦泰山廟、田墩西嶽廟、山西北嶽廟-這些廟宇都屬於嶽神信仰,但田浦泰山廟卻常被稱為「田浦城隍廟」;因此,在金門島上,嶽神信仰已與城隍信仰產生某種程度的混同。 嶽神的信仰在堯舜時就有,城隍的信仰則到唐宋之後才普及。明代的吉禮中有「嶽鎮海瀆天下山川城隍」之祀,嶽神與城隍神其實是有所區分的。

 

5.jpg

 

在金城鎮南門里有一座五嶽廟,主祀東嶽大帝、中嶽大帝、西嶽大帝、南嶽大帝、北嶽大帝;這一組神明,與明代神怪小說《封神榜》中的角色相同。
有關城隍的記載,後唐廢帝李從珂曾於清泰元年封杭州、湖州、越州等地的城隍為王;後漢隱帝劉承祐曾於乾祐三年封蒙州城隍為王;元文宗圖帖睦爾曾於天曆二年封大都城隍為護國保寧王、城隍夫人為護國保寧夫人。 城隍正式被列為國家祀典,始於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元年詔定京、府、州、縣的城隍依次稱為王、公、侯、伯。金門縣浯島城隍廟的城隍爺被稱為「顯祐伯」,就是根據上述背景。

 

6.jpg

 

不過,明洪武三年,朝廷又革除各種城隍的各級封號,只稱府城隍、州城隍、縣城隍;後來還詔令毀去神像,改立神主,用城隍神塑像的泥土來繪製山川,以神祔享於山川;新官上任時,則必須到廟中宣誓。 「城」、「隍」二字雖見於《易經》,但是以城隍為廟祀,在唐代以前不曾見於經書與史書。唐宋之間,城隍神成為普遍的地方信仰;後人乃因其名而求其義,認為天地間有一物就有一神,「高城深池」也必然就會有城隍之神!在許多地方還附會以一人為神,例如楚漢的紀信、灌嬰、秦代的龍且、宋代文天祥,在特定地方都被奉為城隍神。於是,城隍漸由自然神轉為人格神。

 

7.jpg

 

關於城隍神的職司,唐代的張說(封燕國公)在〈祭荊州城隍〉中說城隍神掌管了「致和產物」與「助天育人」的業務;唐代的張九齡(曾官拜宰相)在〈祭洪州城隍〉中,用「方隅是保、甿庶是依」描述城隍神可以讓地方及平民得到保護和依靠。
在金門,城隍除了默佑善人、陰誅惡徒,還有兩個重要的功能,一是辦團練以防禦海盜,一是苦旱時拜天求雨。

 

8.jpg

 

自古以來,迎天后、迎城隍都是金門島上的民俗大事;迎天后叫做「進香」,迎城隍叫做「出巡」,原本都是幾年才辦一次。由於廟會期間,鳴擊金鼓,粧飾人物,馳輦擁神,旌旆飛揚,喧騰繞境,置几焚香,設醮演劇,曾被認為窮華極侈,消耗物力,疲憊精神,因此曾被建議停擺。 
近年來,金門為了推展觀光,四月十二的迎城隍廟會成了文化及觀光產業的重點活動,規模一年勝過一年-全臺各地的城隍神不只一次齊聚金門,廟會中的龍頭龍尾蜈蚣陣還締造過金氏紀錄。
燒金紙,邀錢潮;千算萬算,不能不賺!藉由迎城隍活動,金門各界多半都希望在城隍爺的保佑下,讓金門耀彩,萬戶富康;使浯島鍾祥,政教樂安。

 

9.jpg

 

東門以代天府的池王爺為境主。相傳昔日池王爺為官時,因為遏阻瘟神降災劫,為救黎民百姓而身亡!被玉皇大帝敕封為『池王爺』!代天府內並配祀有溫府千歲爺、魏府先鋒爺、太子爺等。代天府曾歷經多次整修,於民國八十年重建完工,廟宇仿宮殿式水泥鋼筋構造,雕樑畫棟,美輪美奐,也是地區民眾信仰的重要廟宇之一。代天府管委會也復原重建以往的牌樓,讓代天府的氣勢更為雄偉。  

每一年的農曆四月十二日,城隍爺遶境巡安,東門里民也一定會請出溫、池王爺,組成陣頭,參與城隍遶境的活動。蜈蚣是毒蟲,民間信仰認為蜈蚣座具有驅逐邪魔、袪災招祥的功能,因此在廟會遊行時可作為神輦、神轎的先驅隊伍,具有開道的功能。早年的「蜈蚣座」是以一節一節的木板連成一長串像是蜈蚣的身軀,在木板上綁著椅凳,由稚童少女妝扮戲齣故事人物,由大人抬著遊街的一種民藝陣頭。隨著時代的進步,雖然還保留傳承「蜈蚣座」的陣頭,但也改以特製小車相連,以人力推送取代以往的肩扛「蜈蚣座」,省力又輕鬆。

 

10.jpg

 

 

11.jpg

 

 

12.jpg

 

農曆四月十二日是金門一年一度「迓城隍」慶典,今天下午在浯島城隍廟前登場,共有來自大陸和台灣及在地金門的宮廟、神明、藝陣和金城四境等陣頭共千人熱情參與,沿途不絕於耳的鞭炮聲,神輿、旗輦飄揚,相當熱鬧,主辦單位還特別封街數小時,讓各陣頭在馬路上表演,也掀起迎城隍慶典的最高潮。今年邁入336週年城隍遷治紀念日,堪稱是金門最大的民俗宗教慶典活動,每逢這天,學校與各公家單位幾乎都可以放半天假參與,全金門最熱鬧的民生路也特別封街4小時以上,讓遊行繞境的隊伍可以走的安心。 

 

13.jpg

 

陣頭是指遊行隊伍的組合。農曆四月十二日,家家戶戶自動向自己的境主處會合,除各廟宇都有的旗、鼓外,還有會互別長短的演出。每一位參與人員,會尋找陣頭中自己適合的位置幫忙。可以說居民是傾力而出的參與「迎城隍」。 城隍爺陣頭,除城隍僚屬一字排開,帶領隊伍繞行香路,陣頭里有彩帶、旗幟、大鑼、托燈、馬上吹、南管、香燈、香擔、十音、鑼鼓陣、笛鼓隊、小獅隊、舞龍隊及來作客的開浯恩主公神駕、關帝爺神轎、蘇府四千歲伴行,最特殊的是城隍爺陣頭後有一大群人,男女老幼都有,拿著點燃的香,虔誠的跟著城隍爺神駕,他們說這樣可以獲得庇祐。

 

14.jpg

 

 

15.jpg

 

 

16.jpg

 

 

17.jpg

 

 

18.jpg

 

 

19.jpg

 

 

20.jpg

 

南門天后宮內的洪府藍濱王為境主。洪府藍濱王姓洪名應銓,傳說生前曾是造船廠的廠官,還被封為監察御史,處世公正不阿。死後,後人蓋廟祭祀。明末清初時出巡到此,被留為境主供奉,常為信眾申不平之冤。 南門境的廟宇多,陣頭裡有較多的神輿、旗幟,南門境的陣頭是在天后宮集結,包括,水門厲王爺(灰埕)、安德宮雷金康王爺(安和新村安德宮)、水仙禹帝(網寮)、范千歲、白府千歲(也被稱為二廠官爺)、南濱王。 最有趣的是由小朋友妝扮而成的「打花草」,內容引用中國傳奇故事,描寫鄭元和赴京趕考,未求得功名卻先沈溺於青樓裡的花花草草,致流落街頭當乞丐,後得青樓女子李亞仙鼓勵才取得功名的故事,在這裡用打花草來提醒鄭元和上進。

鄭元和「打花草」表演,參與演出的小朋友分別扮演生旦、花婆,乞丐,一團從七人到十二人不等,並以南管的「三千兩金」做背景音樂。參與的男生表演者有的要打赤膊,並在身、臉塗上彩繪。動作依序雙手合拍(一下一響),再拍打大腿上側(兩下兩響),然後雙手交錯互拍肩膀(或手臂,兩下兩響),最後左右拍打前胸(兩下兩響),七個動作必須很快完成,並重複數次,這個陣頭也有人稱之為「拍胸舞」或「打七響」。 參與「打花草」表演的小朋友周遭以繩子圈出大小不等的移動式舞臺,隨著人潮邊演邊走,在南音「三千兩金」背景樂曲中,唱出鄭元和的那種無可奈何的落魄心情與哀怨,而表演者時而婆娑起舞,時而左右扭擺,時而舞棍弄棒,諧謔嬉戲的肢體語彙,經常成為閃光燈捕捉的焦點。

 

21.jpg

 

 

22.jpg

 

 

23.jpg

 

 

24.jpg

 

金門最出名的是戰地風情,民俗廟會文化一樣吸引人,農曆4月12迎城隍活動,是金門規模最大的宗教活動盛事,5月到金門,參加「2016金門迎城隍-浯島宗教文化觀光季」,可以體驗傳承336周年的後浦迎城隍賽會的宗教文化之美。今年的迎城隍活動最大亮點就是已經邁入第四年的「世界獅王爭霸賽」,5月17日、18日兩天,邀請國內外的知名獅隊,於金門縣立體育館內較量,展現高樁獅舞的魅力。清康熙19年(西元1680年),金門鎮總兵從金門城移駐後浦,自此每年農曆4月12日舉行浯島城隍遷治遶境巡安活動,金門浯島迎城隍為台灣外島第一個被指定的國家重要民俗,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金城鎮公所指出,從收契子錢、送頭、掛水牌、送佛帖至熱烈盛大的遶境巡安,祭典內涵充分顯現當地民眾的生活文化特色,外地遊客可以一起來迎城隍、逗熱鬧,歡渡城隍遷治慶典。金門迎城隍每三年一次「大迎」、兩次「小迎」。小迎是遶行後浦的四境,由東、西、南、北門四境輪流值爐,走固定香路;大迎,則分三天,各界組織遊藝隊伍,遍走13鄉。民俗陣頭的重點在熱鬧隊,由遷治紀念旗、開道大鑼、托燈(職銜燈號)等角色打頭陣,開浯恩主、關帝君、蘇府王爺、城堭等神輦居間,再加上涼傘、隨香信眾等,隊伍浩浩蕩蕩,陣容龐大。廟慶活動中的焦點,就屬充滿力與美的神輦,扛轎人踏著前人傳承的步法,默契無間,展現神輦搖晃的動感及緊湊鑼鼓音律節奏。另一項亮點,就是純人力肩扛蜈蚣座,「蜈蚣座」是以一節一節的木板連成一長串像是蜈蚣的身軀,在木板上綁著椅凳,由小朋友妝扮成戲劇故事人物,由大人抬著遊街的一種民藝陣頭。

 

25.jpg

 

 

26.jpg

 

 

27.jpg

 

西門境的境主為俗稱馬舍宮的外武廟韓王爺,外武廟位於民權路與光前路十字路口旁。西門當地傳說韓王爺曾經遏止瘟疫在金門的流佈,故被西門境的居民尊奉為境主。目前西門境範圍包括了金城新莊、富康一村、鳳翔新莊等社區,西門境中的陣頭隊伍包括旗幟、了亞、托燈、神輦,還有仿古裝扮的藝閣,其中最為著名的則是近年來恢復傳統扛抬方式的人力蜈蚣座。

 

28.jpg

 

西門境出陣的人力蜈蚣座出陣的由來已久,戰地政務時期受到戰爭及其他管制因素影響,每年出陣時有時無、斷斷續續,但是從民國七十年左右每年均有出陣參與城隍遷治典慶。西門境的蜈蚣座全長共16節,每節長約2公尺,總長約30公尺,每一節內有2位的席次,共上32個朋友,雖然蜈蚣座曾一度改曾輪裝推動,但該境在九十八年重新組起大力肩扛蜈蚣座,頓時勾起眾人往昔的美好回憶,掀開恢復傳統人力肩扛蜈蚣座模式的熱門話題。
  蜈蚣座的整體結構與一般單座式的鑾駕不同,座駕可長可短、可斷可續,蜈蚣座上的妝人則是吸引香客民眾的最大賣點,通常妝人在上座時以民間傳說故事或忠孝節義人物為主題,例如一般民眾所知的八仙過海、三國演義、封神榜、西遊記等歷史小說故事,小朋友在妝人過後有的英氣逼人、有的嬌小玲瓏、有的威武抖擻,成為家長、攝影工作者爭相捕捉拍攝的目標。

  西門蜈蚣座雖然名為蜈蚣座,實際上卻是舞龍的外型狀,起陣時由一人手持龍珠揮舞引導,朝頭朝龍珠追捧前進,再由青壯年的男丁用肩膀力量扛起抬板緩慢行進,一切聽從龍首的指揮調整步伐,浩浩蕩蕩的遊行隊伍聲勢浩大、熱鬧非凡。

 

29.jpg

 

 

30.jpg

 

台開集團董事長邱復生等人虔誠為出巡的城隍爺抬轎,眾人還全程參加扶輦。今年的遶境巡安以遷治紀念旗為首,共約有50多支巡安遊行隊伍,遶行路線依循著傳統的「香路」進行,街頭巷尾盡是人山人海,沿途民眾和遊客擠得水洩不通。

 

31.jpg

 

 

32.jpg

 

 

33.jpg

 

 

34.jpg

 

 

35.jpg

 

 

36.jpg

 

你看光前路跟民權路四路人馬已漸漸的把外午廟前擠滿來朝聖的隊伍,後來我們退到金門高中廣場上,你看這樣居高臨下....好壯觀

 

37.jpg

 

 

38.jpg

 

 

39.jpg

 

北門境境主為北鎮廟內的玄天上帝,傳說玄天上帝又稱真武大帝,玄天上帝手持寶劍、腳踏龜蛇、英氣非凡、主掌北域。北鎮廟建於明末清初戰亂之時,興廟之後,神威赫濯,靈驗無比,護佑地方民眾,風調雨順,並奉為北門境主。
北門境中的陣頭也以北鎮廟為主軸,包括了藝閣、醒獅團、神輦、十二婆姐、舞龍等。至於四月十二日出壇繞境包括了玄天上帝、保生大帝、中壇元帥太子爺、軟甲太子爺、康、趙元帥。其中最大的特色陣頭則是北門境的搖天晃地的輦駕步法,北門神輦甚至有「天下第一輦」的美稱。   北門出巡的陣頭神輦有四人,各為「頭兼」、「二舵」、「三舵」與「後舵」,四人各司其職,抬神輦的步伐有相當難度,除了首重步伐要協調一致,節奏也有定律,並配合鑼鼓搖擺,當中步伐有分「原地搖擺」、「行進間搖擺」、「旋轉式搖擺」及「狂顛搖擺」,前三關都是可以靠練習,但是第四關的「狂顛搖擺」則是類似「發輦」,屬於可遇不可求,整個過程相當驚異、恰如神行!

 

40.jpg

 

 

41.jpg

 

 

42.jpg

 

北門境的神輦搖晃程度相當劇烈,與一般台灣平穩步行的輦駕極不相同,共同扶抬輦駕者必須有相當的默契與配合度,不但手勢、步伐要一致,甚至連呼吸的頻率都有講究,若集其大成者方能達到神人合一、步行凌波的最高境界!
  聞名地區的北門神輦隊還曾參加「大車拚之全國藝陣強強盃」,拿到全國第二名的佳績,金門抬神輦陣頭出神入化般的精彩與魅力,讓電視機前的觀眾驚艷不已,拜北門神輦隊頻頻躍上媒體之賜,金門地區神輦的知名度大增,更成為北門境的另一宗教特色。

 

43.jpg

 

 

44.jpg

 

 

45.jpg

 

 

46.jpg

 

 

47.jpg

 

 

48.jpg

 

 

49.jpg

 

海福大飯店前榕樹下還有好多隊伍還在等待出發

 

50.jpg

 

 

51.jpg

 

 

52.jpg

 

 

53.jpg

 

 

54.jpg

 

 

55.jpg

 

 

56.jpg

 

 

58.jpg

 

 

59.jpg

 

 

60.jpg

 

 

61.jpg

 

 

62.jpg

 

 

63.jpg

 

 

64.jpg

 

 

65.jpg

 

 

66.jpg

 

 

67.jpg

 

 

 

68.jpg

 

人潮越來越多...今日3點就退潮了,我們決定再拜訪建功嶼〈前幾篇登建功嶼就是拍完迓城隍爺後過去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超級ㄚ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