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民俗文化村ㄝ傍晚了,晚上要在金城吃晚餐順便拍拍晚上迓城隍爺辦的活動,離吃晚餐的時間還早,張大哥說來去建功嶼走走,來金門好幾趟了都是陰雨綿綿,要不就是太陽休假去了?就從來沒遇到這次來天氣這麼好,晴空萬里,一路過來就看到好多愛攝者把堤防邊佔滿了,還傻傻的分不清楚
走到要進入建功嶼的步道才恍然大悟.....拍夕陽啦!〈我說過來金門都遇到陰天〉
記得4年前來建功嶼好像沒這四個戴著斗笠人,好特別喔~
今來金門的第一天就有這麼好運氣,拍到金門難得見到的夕陽西下,心裡真的沒準備....只好胡亂拍拍
來ㄝ正在漲潮所以ㄝ沒走上建功嶼,卻賺到這難得又美麗的夕陽
風越來越大連站都沒辦法站
受到地球自轉及太陽與月球引力的影響,海平面會有上升及下降的現象,海水上升叫作「漲潮」,上升之最高點稱之為「滿潮」;反之則稱為「退潮」、「乾潮」,最高點與最低點的高低差,則稱為「潮差」,但潮差並非固定不變。
常態而言,一天會有兩次漲、退潮;但因為漲、退一次的周期約是12小時又25分,多出的25分鐘,因為2次週期,就造成每日漲退潮時間約延遲50分鐘,例如:今天滿潮是12點,明天滿潮就是12點50分。同時每次延遲的結果,也造成有時一天只有一次滿潮或乾潮。
有句有關潮汐的金門俗諺(台語):
「初一、十五中午滿 初八、廿三早晚滿」
很簡單概要的說明了金門潮汐的變化, 記住它,便有了大致的輪廓。其所說的日期是「農曆」,滿則是指「滿潮」。
推算之後:初一、十五約是05:30~08:30退潮,每天延遲50分鐘,想知道哪天退潮時間,自己也可以推算看看喔!
金門的海邊都可以看到這反登路的鐵條,遠方海面上的是正在興建的小金門跨海大橋
民國九十一年金門縣政府為發展觀光需要,進行設施規劃、整建,使其成為民眾及遊客休憩活動的最佳去處,體驗金門不一樣的風情與美景。
17日來漲潮沒辦法上建功嶼,張大哥真的很不甘心,ㄝ因為來了好幾次都沒上過建功嶼,18日拍完迓城隍爺後我們又來到建功嶼,今日晚上9點才會漲潮可以慢慢玩,可惜天空灰朦朦沒昨日那麼好運有夕陽可拍,真的是來的早不如來的巧
通常要登上一座島嶼,不是靠船就是靠橋樑,但這座小島卻只能徒步走過海床登路,而且,ㄝ只能等退潮才能通過,所以,一定要掌握好漲潮的石間。
建功嶼位於金門島金城鎮南門浯江溪口,面積約五百平方公尺,在歷史的記載中名珠嶼,又名鰲嶼、董嶼,在清末民初時期,據說當地百姓將一些末期痳瘋病患移入島內,任其自生自滅,故亦稱「痳瘋島」、「汰孤礁」,致人人聞之卻步。民國三十八年國軍在此建立據點並興設雄獅堡、同安渡頭及延平郡王祠營區,建置嚴密交叉防禦火網,扼控金烈水道。
民國四十九年經內政部核准,改名為「建功嶼」,民國八十六年十月廿日金防部為因應地區「精實案」,縮減兵力,駐軍撤守,景觀斷呈荒廢,但由於人為之干擾減少,竟成鳥類群聚的世外桃園。
在海裡面一小根一小根的是花崗岩的小石柱,每個小石柱都有主人的,那是金門最有名的海蚵養殖,這些石柱在退潮後也與後面的烈嶼(小金門跨海大橋)形成很美的餘暉晚霞的畫面。
有幾隻不知名的鳥兒在什柱附近開心的覓食
宣善海士官長的故事§
島上駐軍數十年,由排變班,來來往往,雕堡林立,島上立有宣善海士官長的紀念碑。
據了解宣士官長為安徽合肥人,民國十七年生,民國六十五、六年間隨陸軍步兵忠誠部隊駐守建功嶼,期間工作辛勤、任勞任怨,在一次修築工事時不幸因意外而身亡。
由於生前熱愛軍旅、待袍澤如兄弟,上級單位特准在島上立碑紀念,往後駐軍官兵依其生前之精神,常會靜香默拜,祈求平安。
在膜拜時,官兵亦會在其碑前放置錢幣之習慣,經年累積了許多新舊錢幣,同時士官長的生平事跡不斷被提起,緣出許多講不完的軍旅故事,如歷歷在眼前。
這尊延平郡王鄭成功的雕像是由福建那邊送的,本來要放在延平郡王祠中,後來輾轉放在這裡,形成建功嶼另一個特色!
入口位置:金門縣金城鎮延平郡王祠對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