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還是安排到安平覓古意,非假日沒什麼人潮,今的天氣真的是秋高氣爽太棒了!
熱蘭遮城興建於1634年。 完工之時,城分內外兩城,內城形方,共築三層,下層位於地面下,作為倉庫,地上有兩層,上層四角有稜堡,兩角之中間有北、東、南三門,北門門額上刻有T‘CASTEEL ZEELDIA GEBOUWED ANNO 1634 〔熱蘭遮城建於一六三四年〕字樣。下層四角亦有稜堡,台基各邊中央各有半圓堡,半圓形中央各有井一口。
北側有小門及樓梯,可下地下室的彈藥庫。上下兩層富有雉堞,突出的稜堡附設有瞭望塔,稜堡作為砲塔之用,各有大砲五門。整座城堡係以糯米汁、糖漿、砂與牡蠣殼粉調製而成。現存城牆數段及半圓形之稜堡殘蹟各一,其中以目前安平古堡殘蹟規模最大。
荷蘭人於西元1624年,在安平建造了台灣第一座城堡「熱蘭遮城」,也就是現在的安平古堡,其後持續修建,增加規模,這座城堡曾是荷蘭人統治的中樞,更是對外貿易的總樞紐。
明永曆16年,鄭成功驅走荷蘭人,將此地改名為安平,改台灣為平安鎮,赤崁為承天府,熱蘭遮城為鄭氏居所,故熱蘭遮城也稱為「王城」或「臺灣城」,是台灣最早的一座城池,從此開始台灣城名出現。清康熙年間,台灣納入版圖,政治中心移至府城內,台灣城逐漸喪失軍事價值。
原本的建築格局分為方形內城與長方形外城,沈葆楨建造億載金城亦曾破台灣城壁以其磚興建。日治時期,內城荷式建築全毀,幾經屢次修建成為今日的紀念館,光復後改名為安平古堡,並成為一級古蹟和觀光勝地,目前紀念館邊殘存七十多公尺長的外城南牆殘壁依然屹立,老榕攀爬,紅磚班駁,是300餘年來僅存的歷史遺跡,訴說著曾經過往的滄桑。
張大哥車停在這兒讓我們又發現新大陸,靠近安平古堡西北側牆的安平蜜餞物產館,傳統的三合院建築經過修整後,現在委外經營,由番王伯飲食物行商將傳統建築院落結合在地特色,打造成蜜餞物產館,讓知名的安平老街蜜餞多了新選擇及新景點。
物產館所在的是傳統三合院建築,建於民國37年,相當具有歷史價值。經過修整,保留原有內外構造特色,將蜜餞產業結合安平在地特有的劍獅及安平壺文化,在這裡除了可以欣賞老建築的美外,每個展間也都有不同展出主題。
安平蜜餞物產館的外觀,除了傳統的紅磚外牆外,最吸睛莫過於這幅由水果拼組成的台灣浮雕,每樣都是台灣的好滋味。
接著進來參觀,在門外就可以看見雙眼會發光的劍獅,順道一提,入內參觀:免費。在進來後的正廳展示著以前的物品,並有關於台南安平劍獅的說明介紹。
跨過門檻,來到後方的廳堂,也有不少早期的物品的陳設,牆面掛著的康熙輿圖可以了解台南安平在更早之前的地名和樣貌。商品ㄝ在這廳展示,牆面的二邊則是讓人口水直分泌的各式蜜餞、果干,愛吃蜜餞的熊,在這裡還挺躁動
在外頭則設有休息區。在左、右護龍的居室中,有不同的文物陳列,裡頭擺放的學生課桌椅也是休息吃冰用。
結合傳統三合院建築的蜜餞產業,呈現一種台灣老宅裡的老味道,有一磚一瓦的美,有一酸一甜的味。喜歡蜜餞的人,可是要來瞅瞅瞧瞧的。
休息片刻.....來去安平樹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