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閣,位於寧波月湖之濱,建於明嘉靖45年(1566),為明兵部右侍郎范欽所建,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世界現存最早的家族藏書樓之一。現寧波海曙區天一街5號的「天一閣博物館」乃中國官方以范氏天一閣為核心、藏書文化為特色,集結附近古厝宅邸、寧波歷史而成的文化特區,占地3.1公頃,包括了藏書文化區、園林休閒區、陳列展覽區等三大區塊,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樓及國家AAAA及人文旅遊勝地
天一閣博物館的入口主要是從西大門進入,甫入大門就會看到范欽像,向右轉入即到達東明草堂、范氏故居及刻書室,加上緊鄰的藏書樓、藏經樓與碑林區,此為原范氏家族宅邸區域繞個一圈不過三分鐘光景,僅占現博物館園區的5分之1而已,規模並不算大。
天一閣的創建者范欽(1506-1585),官拜明兵部右侍郎(讀中國政治制度史就可以了解這個官職的地位與責任),藏書始於明嘉靖9年,但僅止於蒐集,直到辭官後才專心於書籍的整理(離官原因與背景就不細說了)。范欽藏書初始於東明草堂,然而辭官後專心戮力於此,因而書量激增,遂重新構築天一閣以典藏日益增多的藏書。
天一閣的命名,根據寧波出版社所出版《嫏嬛福地天一閣》中所述,迄今仍未從范欽的著述中找到說明,黃宗羲《天一閣藏書記》也未曾提及,反倒是全組望乾隆3年(1738)《天一閣碑目記》中寫道:「閣之初建也,鑿一池於其下,環植竹林,然尚未署名也,及搜碑版,忽得吳道士龍虎山天一池石刻,元揭文安公徯斯所書,而有記於其陰,大喜,以為適與是閣鑿池之意相合,因即移以名閣。」(註2)然而全組望的說法較為存疑,目前普遍採信的是范欽為以藏書避火之目的,取《周易》〈天一池記〉中「天一生水」之意涵而命名之,並以鄭康成在《周易˙系辭》下註解內容規劃房舍,使二層樓建築上層1通間、下層6開間,以為「天一」、「地六」,使建築有近水之意,此亦與古代藏書樓多望避火而取與水相關之命名雷同(例如四庫全書的7閣)。
這兩ㄝ有點故.....事隔好久忘了....
天一閣博物館園區除范氏舊宅外,尚有秦氏宅邸,主要展示為江南林園與麻將發源。麻將在跟藏書擺在一起真的頗令人感到矛盾,兩者在屬性上似乎不大合宜,這好比臺灣日治時期拿彩票局作為總督府圖書館館舍般的唐兀。
這裡展示好多麻將牌,真的是讓人大開眼界
中國人、日本人、外國人打麻將......我們去觀戰一下
你看張大哥一臉賤樣子....讓你猜他聽牌聽什麼....
天一閣內部所典藏珍貴書籍已移至他處,展示藏書集中在其他建築內,如尊經閣、千晉齋及非范氏宅邸的其他園區,皆為複製本。范氏書籍管理一直為後代藏書或書籍相關研究者所樂中研究之議題,基本上可以16個字概括:「以水制火,火不入閣;代不分書,書不出閣」。起初,天一閣是不准外人入閣的,直到清康熙12年(1673)黃宗羲登閣才有所轉變,使得天一閣由封閉式的一氏一族藏書轉為相對性地開放,並擴大天一閣的影響。清乾隆37年(1772)高宗下令編訂《四庫全書》,由於天一閣的相對開放,使得其名聲因而走遠,成為修書、徵書焦點;乾隆39年(1774)高宗甚而令當時的江南織造曹寅(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前往探查天一閣的房間製造之法、書架款式,以效法建築典藏《四庫全書》之宮廷四閣及江浙三閣,甚而在命名上也仿天一閣(厭勝之術),使得天一閣自此聲名大噪,成為眾藏書者爭相仿效的對象。
這趟跟張大哥同事一同遊8天,張大哥一來腳就痛了3天,還好同事們都常出國,都有預備一些出國必備的藥物,謝謝~所以~出國在外還是要跟對人,這8天的行程...每天都悠閒的走完4個點,你還滿意嗎?
4月18日行程:魯迅故居→蘭亭→東湖→天一閣→回甜蜜溫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