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紹興的古韻被現代建築和時尚生活沖淡了許多,不過紹興人還是刻意保留了一些老街古橋,讓古典詩意留下,告訴後人這裡曾經存在著一個堪與蘇杭媲美的天堂。這趟來ㄝ安排了這趟〈三輪車遊古城〉,還蠻好玩.....
紹興的風情已經美麗了二千多年,從春秋戰國開始,它就是中國最迷人的水鄉。水脈阡陌、古橋如織、黃酒飄香是古人對它充滿親昵的描寫。到了宋朝,「船前一壺酒,船尾一卷書,釣得紫鱖魚,旋洗白蓮藕」是生活在這裡的文人愜意得令人嫉妒的生活。
府山曾是越王勾踐練兵的地方,有越王台、越王殿、飛翼樓等古跡。府山腳下有一座城市廣場,空闊大氣,也前衛時尚。最耀眼的是晶瑩剔透的會展中心、音樂噴泉、浮雕群,與這些現代建築為伴的竟是始建於西元五○四年的大善塔。這座七層古塔一下子讓城市廣場有了歷史的縱深感。
城市廣場東南角連著一條老街,叫倉橋直街,長達三里的青石板路,穿著硬底鞋走過會咯?咯?一路響著,兩旁開著茶館、劍鋪、酒肆……淡淡的酒香總是伴著微風在老巷中飄浮著。一不留神就會以為自己老去了百歲,在清末民初的街市上徜徉。對古民居感興趣的旅人,還可以順著斑駁的老墻走進寂靜的台門,感受一下紹興人從容閒適、恬靜如詩的生活。台門也稱得上是紹興特色,是幾戶本家聚居在一起的院落。
最有風情的還不是這條街,而是與街並行的環山河。古人創造的「前街後河」的城市格局讓紹興的美驟然與眾不同起來。住在倉橋直街的人是有福的,每家後院都有一個小河埠,撐條小船,買個柴米油鹽運個貨什麼的,不知要省去多少腳力。咿咿呀呀的槳櫓聲,我聽起來很陶醉,也不知住家是否覺得吵?紹興人喜歡喝黃酒,癡醉之中那些陌生的足音和熟稔的水聲,都應該是越劇悅耳的唱段吧?
水網發達的地方必然多橋,紹興的橋多到平均每平方公里三十一座,僅府城內就有橋梁二百二十九座,這是清光緒年間的統計數據。紹興老橋要麼與名人結緣,要麼在中國橋梁建築史有創新意義,難怪到紹興看橋成了不可錯過的旅行熱點。
離書聖王羲之故居很近的題扇橋,橋身長滿了蓬草,看起來土頭土腦的,聽橋名就知道它與王羲之有點瓜葛。小橋本來是王羲之「上班」的必經之地,一位老婆婆在橋上賣六角紙扇,生意清冷如同她的滄桑表情。王羲之心生憐憫,一日帶著筆墨要在紙扇上題字,老婆婆卻不樂意,説你在上面涂得黑黑的更沒人要了呀!王羲之笑著説:我題過字的扇子,包您好賣!果然,題過字的紙扇不僅被搶購,而且還能賣出好價錢。這下子老婆婆上了癮,天天纏著王羲之為她題字。煩得王羲之不得不躲著她,所以在題扇橋附近還有一個「躲婆弄」,看來一千六百多年前王羲之就嘗到了被「粉絲」糾纏的苦惱了。
你這河清而透徹...在這兒洗菜耶!
比起題扇橋來,八字橋就壯麗許多,這座始建於宋嘉泰年間的老橋之所以著名,是因為它堪稱「中國最古老的立交橋」。自古以來,紹興府城東南部就是交通樞紐,南承鑒湖之水,北達杭甬古運河,三條河流在這裡交匯。在這樣複雜的地域裏建橋真是難為了工匠們。好在紹興乃橋鄉,有的是能工巧匠,他們將主橋橫跨在主河道上,兩端各修上橋斜坡。兩座小橋分跨于流入主河的兩條小河上,其橋面分別成了兩個斜坡的組成部分。這種佈局節省了用地,又方便了交通,其巧思之絕幾近石破天驚。
看這兒的茶館讓人好愜意,可惜走馬看花沒能在此多逗留
這樣坐著三輪車遊古道,河的對岸新的建築~真的成對比....
紹興古城
紹興的老街古橋
4月17日行程:百瑞運河大酒店→西湖→胡雪巖故居→紹興酒廠→柯岩鑒湖景區→三輪車遊古鎮→益泉大酒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