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還是睡到自然醒,早上還是6點20摩鈴叩早上7點吃早餐8點20車上點名,早上大伙兒ㄝ是早早就到門口等著,已快上車了今早天空的雲彩好美~肯定是個好天啦!
今從庫爾勒到巴音布魯克的路程320公里,今還是拉車啦
今大家已很習慣這邊的作息跟生活習慣,沿途大家再ㄝ沒那麼乖乖的坐車,一路上左邊右邊拍的挺開心滴....
一有要方便大家ㄝ會吭聲了,跑了好幾處加油站不給借耶!司機師傅很內行的,找了一處白樺木樹林讓我們方便
你看還真悠閒~說要拍回家存證啦!
突然遇到了一群羊咩咩~哇呵車上一陣騷動,搶拍了幾張
這樣的景往後還有更誇張的~慢慢等待ㄏㄟ,路還很遠先打個盹
不知睡了多久車子停了~下車~做甚~不要問.......哈
這景是不是很有意思,趕忙到車上拿機絲來拍,這在台灣肯定是超速或違規,我們在做什麼公安都.....哈~想到這幕真的好好笑
越進入天山山脈,景ㄝ越來越美了,大伙兒ㄝ在車上補好眠......拍~拍~拍
其實在來北疆的前兩天這兒下了場大雪,導遊說整座山都被雪覆蓋了,遊客下車打雪戰
這兒剛好有一處休息區,司機師傅現跟我們有默契讓我們下車方便
這是敖包
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傳統的習俗,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現形式之一。錫林郭勒盟是祭敖包歷史遺存保存較為完整的地區。
蒙古族崇尚的“敖包”,也叫“腦包”、“鄂博”,意為“堆子”,以石塊堆積而成,一般都建在山頂或丘陵之上,形狀多為圓錐形,高低不等。
古代敖包的建立和祭祀比較簡單,由祭師宣佈,選擇某一座山或丘陵作為敖包的所在地。人們在這個地方用土或石頭建成堆子,舉行若干儀式後就建成了敖包。以後附近的居民每年都要到這裡祭拜,祈禱人畜興旺。藏傳佛教傳入蒙古族聚集區後,祭敖包的形式發生了一些變化,但牧民對敖包的參拜祭典始終不變。
祭敖包的儀式通常在每年農曆五月至七月間舉行。有的一個旗、一個蘇木獨祭,也有幾個蘇木、幾個旗聯合祭祀的。祭敖包從日出之前開始,儀式隆重、嚴肅。所有參加者都要圍繞敖包沿順時針方向轉三圈,邊轉邊向敖包滴灑鮮奶和酒,然後在敖包正前方叩拜,將帶來的石頭添加在敖包上,並用柳條、哈達、彩旗等將敖包裝飾一新。祭敖包儀式結束後,便要舉行“那達慕”活動,牧民們無拘無束,自由歡樂地參加摔跤、賽馬、射箭等傳統體育活動,引吭高歌,翩翩起舞,並聚在一起舉杯暢飲。
祭敖包是蒙古族古老文化的縮影,與此有關的一系列活動和禮儀體現了蒙古民族的創造力。祭敖包作為一種文化空間,包含了許多蒙古族的傳統文化和習俗,對研究遊牧文化、蒙古民族發展史具有重要價值。發掘、搶救、保護祭敖包,對促進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增強社會凝聚力,增進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也有重要意義。
來源: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
導遊教我們撿一塊自已喜歡的石頭握在手上,在敖包繞三圈~一邊繞一邊許願,然後把手中的石頭放在敖包自己認為最滿意的地方,可以心想事成
這樣的景是不是很美,你問我會不會冷~會呀!四周都是雪不冷才怪.....
好了~繼續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