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靜默、以山作師,與海為鄰。雕刀、木槌、刻劃心路,訴說故事。儘管滄海桑田,這座空間依樣屹立,綻放著恬靜的藝術芬芳。
01
〝心雕居〞是陳成合先生與兩個兒子長子陳炯輝先生三子陳清海先生’創作之路的傳奇的所在。
陳清海先生現為心雕居負責人,在他的木雕創作世界裡,沒有外馳張揚的刻劃手法,讓細膩的觀察與思惟在內心串連,人倫親情的照應,天地自然的洞察,讓他急欲透過作品來向外界表達。
在整建心雕居以及從事個人創作的整個過程裡,從無到有,全部自行規劃,不畏任何艱辛,作品亦漸露其大架氣勢。沒有經過正規美術訓練,全憑自己的直覺,所以沒有任何概念包袱,作品造型兼具素人藝術的原生性與流暢的當代線條,深逐的表達他對於現實生活環境諸多問題的深入,其形其意洞見深刻引人深思,他的稟賦正無限可能的開展中。
陳成合先生用雕裝自我療傷,陳老先生少時即有繪畫天份,常以自畫的日本武士貼滿家裡的房間自我肯定。這樣的基礎尊定他對於形體的描繪與掌握能力。他晚年的雕鑽組裝複合煤材作品則充滿鄉村成長生活經驗的潛意識,透著天真樸拙的玩味。
1990年長子雕刻家陳炯輝先生因病去世,作父親的陳老先生難掩傷心之情,時常到海邊散心解鬱。某日突然發覺海邊的漂流木造型非常美,於是撿回來自己加以雕鑽組裝,無意間ㄝ投入創作的世界,遠離傷痛。
2003年5月,陳老先生因病逝世,共創作作品200餘件囑咐後代,希望有自己之作品展示空間,現一部份由子女及有心人士珍藏,100多件現都保存在心雕居展示。
之路陳炯輝的生命吶喊,為何想吶喊?是熱血奔騰?欲求不滿?還是壯志未酬?1990年陳炯輝先生就在創作生命的巔峰狀態殺撒手人寰,〈當時才42歲〉臥病之時他常無語問蒼天,為何抵不過命運的摧殘,他還有很多想法要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不善表達,木訥憨直且率真,但他又是一個玩火的人。不計代價的探索,冒險挺進是他的特質。即使碰到天快塌下來的困難,他乃勇敢下注,跟它賭上一把。
作品〝吶喊〞是在生命過程的瓶頸中完成的,是陳炯輝創作生命的視覺標的。慣用的台灣原始木雕原素〝蛇形人身〞仰天奔張,似乎聲嘶力竭的在召告天下,不向命運低頭,奮力向前。後續所發展〝鹿的系列〞作品,則是創作之〝路〞心緒與生命狀況一連串的告白。陳炯輝用雕刀與木槌展現對創作的熱情與執愛,乃至完全燃燒生命。
05
06
心雕居是精緻的藝術園區,前庭的每一裝置都是主人的巧思。
07
08
09
11
12
斑駁的木臼,有著歲月的刻痕,長久以來成為心雕居的視覺意象。
13
14
不要忽視這裡的一柱一簷,或許踩在腳下的雕飾ㄝ讓你神會。
15
16
974年間興建,座落苑裡出水海濱北邊,木麻黃防風林下,為閩南一條龍土角厝,原屬在地人邱珠水先生住宅。
1967年陳成合先生買下這棟土角厝
1972年陳炯輝先生退伍還鄉,成立「山地門雕刻社」
1985年配合陳炯輝先生全省個展,斥資擴大整建周圍環境,雕刻工作室內外裝置更具原始木雕文化景點之特色。
1987年委請藝術家〝栗耘〞老師為工作室題名為「心雕居」配有「心城應無邊與海為鄰,雕藝需有道以山作師」對聯乙幅,呼應陳炯輝之台灣原始木雕創作精神。
1990年7月陳炯輝因病過世,留下「鹿的系列」其妻吳女士委雇學生黃勝忠、劉茂龍繼續予以完成。
1991年由黃勝忠承接工作室
1992年文建會審核通過,給予補助並成立陳炯輝紀念館
1994年由劉茂龍先生承接工作室至2006年,此十餘年心雕居對外開放供人參觀
2007年陳清海先生有感心雕居創作命脈斷層,建築結構年久失修荒廢再即,加上父親生前遺願尚未完成,傾心進行家族內部整建工程,由出水社區案請苗栗縣文化局,獲文建會補助審核通過,結合陳成合先生遺款,逐得以完成陳成合先生紀念館併入其中。
「心雕居」之父子三人創作命脈得以薪承相傳,圓滿呈現,且注入新生命力,在現風華。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3
44
45
這館有展示ㄚ嬤ㄟ畫素人畫家施貝芳的作品
46
47
48
49
50
51
苑裡鎮之出水社區境內,緊鄰出水海濱,鄰旁北邊一公里處為苑里觀光漁港,
南邊100公尺處為苑裡濱海藝文中心,也是苑裡鎮最重要之藝術文化景點。
心雕居請點閱
下苑裡交流道(156公里處)→往苑裡方向→苗140線接台1線右路口右轉→往台1線苑裡外環道北行約2公里→於出水路左轉→直行過西濱
高架橋下後於出水海濱前右轉→經過苑裡濱海藝文中心即可到達。
2.國道3號南下:下通霄交流道→往通霄方向→苗128線接台1線右轉→直行約1公里左轉往西濱61號公路→下西濱公路苑裡交流道後請右轉→沿西濱高架
橋下行駛→於橋墩128公里處右轉即可到達。
地 址:苗栗縣苑裡鎮西平里出水路64號 |
營業時間:週二至週日9:00~18:00(每週一休館,例假日除外)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