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的祖先土著先民 史書上稱為“夷”或“蠻”。商、周稱"蠻蜒",《史 記》稱"西南夷",《後漢書》稱化五陵蠻"、“五溪蠻”,《三國志》稱"五溪蠻夷",·《南齊書》稱"武陵蠻"或"荊州蠻",酈道元《水經注》稱“五溪蠻”,唐末五代稱"武溪蠻"、"溪州蠻"或"酉水蠻",《宋史》稱"南北江諸蠻"。因為"武陵蠻"、"五溪蠻"、"溪州蠻"、"酉水蠻"就是長期居住在這個地區的少數民族,其中主要為土著先民,所以在北宋、南宋的史書中 ,出現了"土兵"、"土丁"、"土軍"、"土民"的稱呼,到了清代,出現了“土、客、苗民“或“土籍“、"客籍"之說。稱謂由"夷"而"蠻"而"土“的變化,是中原人對土家族這個民族逐漸認識的過程,也是土家族逐漸形成為單一民族的過程。
湖南的苗族,主要聚居在湘西和湘西南地區。千百年來他們以自己的智慧,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傳統。他們的神話、傳說、故事、歌謠、歌舞等文化藝術,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當我們走進土家風情園,熱情好客的土家漢子打起迎賓鼓,吹起牛角.....
園內造型獨特的吊腳樓,雕梁畫棟,金碧輝煌,飛檐翹角,玲瓏雅致,獨具土家少數民族風情。
猛洞河一帶,土家族保留著在依山傍水的竹樹葱蘢的坡地坎邊建屋居住的習慣。大多數是同姓同族聚居,以姓氏作寨名。習慣一家一戶獨住一棟房子,提倡世代同堂。房屋多爲木構建築,有三柱四騎、三柱六騎、五柱四騎、五柱八騎等結構。一般布局是正屋三大間,正屋中堂爲辦紅白喜事等大事的地方,一頭爲生活區,一頭爲臥室,在正屋的左或右配建厢房或吊脚樓。吊脚樓上爲姑娘樓,樓下是雜屋。房前坪場爲曬穀所用。坪場多爲花崗石條嵌拼,既平整,又牢固。
這裏是土家人朝拜、祭祀、祈禱和節慶的“聖地”,是我們欣賞土家族民居建築特色、了解土家族文化的重要地方。
土家溜子土家族的古老打擊樂。節奏明快,鏗鏘動聽,適于加强氣氛,尤其能振奮精神。
擺手舞是土家族一種民族形式的祭祀活動歌舞。每到正月初春,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幼聚集在擺手堂跳擺手舞。
湘西的土家族姑娘在接到男方通報結婚的日子前十大半月,就不再出門做活。先是在吊腳樓閨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親鄰九女依次圍坐,哭起嫁歌來,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為“安席”,左女為“收席”。新娘起聲,“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晝夜。哭有規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罵媒人……哭三五天,有長達十天半月的。主要內容有回憶母女情,訴說分別苦,感謝養育思,托兄嫂照護年邁雙親,教女為人處世等。
由於歷代進行對土家族實行屯兵鎮壓政策,把土家人趕進了深山老林,其生存條件十分惡劣,土氣多瘴癘,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便樓居,登梯而上,是為干欄。加上少田少地,土家人只好懸崖陡坡上築吊腳樓。吊腳樓多為木質結構,早先土司王嚴禁土民蓋瓦,只許蓋杉皮、茅草,叫〝只許買馬,不準蓋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土歸流〞后才興蓋瓦。一般為橫排四扇三間,三柱六騎或五柱六騎,中間為堂屋,供歷代祖先神龕,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據地形,樓分半截吊、半邊吊、雙手推車兩邊吊、吊鑰匙頭、屈尺吊、臨水吊、跨峽過澗吊,富足人家雕樑畫棟,檐角高翹,石級盤繞,大有空中樓閣的詩畫之意境。著名土族詩人汪承道寫道:「奇山秀水妙寰球,酒寨歌鄉美盡收。吊腳樓上枕一夜,十年作夢ㄝ風流。」
在湖南,人常說:“山上觀風景,山下品風情。”因此,在土家風情園不僅要欣賞土家族特色建築,更重要的是領略土家的民族風情。在祭祀堂前百人土家大祭祖活動,男女老少唱擺手歌、跳擺手舞,再登上世界最高的吊腳樓九重天,這裏保存著土家族千年奇風異俗以及土家文化。
留言列表